打造红河谷经济带区域发展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 招商动态 |2016-07-05
从元江到河口,红河谷经济带贯穿了红河州南部六县。它衢通四方,土地广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为贯彻中央、省委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规划,按照州委确定的“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的战略部署,着力解决瓶颈制约,盘活用好红河沿岸资源优势,坚持抓点连线,重点突破,合力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必将成为红河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级。
一、优势突出、资源丰富,红河谷经济带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一)区位优势明显。红河谷经济带公路全长300公里,它东起“昆河”的河口县,西至“昆曼”的元江县,是两条国际陆路大通道的连接线,滇中、滇西、滇东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节点。沿河两岸涉及县(市)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经济合作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滇中经济区等多区域叠加、融合、交汇点,是云南省滇中城市群、滇东南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区域内交通便利,有1个铁路口岸(河口)、2个公路口岸(河口、金水河),各县市公路路网互联互通。并且在滇中崛起新机遇的带动下,哈尼梯田机场选址获批复,南部六县高速公路列入全省“十三五”规划,尤其是元江至蔓耗的红河谷高速已开工建设,高速横向联接泛亚东、中、西线三条大动脉已指日可待,元阳至绿春、蔓耗至金平、建水至元阳、个旧至元阳等县域高速进入全州路网建设规划,今年下半年将实质性启动。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为红河谷经济带建立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大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红河谷经济带真正成为红河州融入滇中,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交通枢纽和后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撑已见端倪。
(二)热区资源丰富。红河谷经济带涉及元江、石屏、红河、元阳、建水、个旧、金平、河口等11县市,红河主干流从海拔310米降至80米,河流沿线最低气温3.8℃,最高气温45.6℃,终年无霜,大多属干热河谷,年日照时数可达2900个小时以上,每平方米可年产670万千焦以上的热量(相当于燃烧200公斤标准燃煤所产生的热量)。河谷沿岸海拔1200米以下,坡度在46度以下的荒山、荒坡及平坝等热区土地资源丰富,可开发土地面积光红河州境内就在150万亩以上,水利基础条件优厚,基本属于工程性缺水,如果进一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的方式,大力发展香蕉、荔枝、芒果、火龙果、柑橘等热带水果开发,并依托“公司+支部+基地+专家工作站+带头人+农户(专业合作社)+产业+市场+股份合作经济”的九加模式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真正实现扶贫攻坚、跨越式发展。以红河县为例:红河县有热区土地面积361.53平方公里(54.23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7.82%。在红河县委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政府规划、组织推动、龙头牵引、群众参与、科技支撑、资金扶持,热区产业发展签约项目27个,正在洽谈的有11个,总协议投资超过8亿元,到位资金2亿多元。累计发展千亩以上热区水果连片种植13处(最大的一处连片开发面积超过5万亩),带动农民群众就近务工2000余人,人均实现增收3000元。热区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格局,热区资源优势和资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已初步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
(三)自然资源独特。红河谷流域位于低纬度带,北依青藏高原,南靠中南半岛,距热带海洋不远,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形成了独特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春季节盛行干暖的西风气流,夏季受湿润的海洋季风影响,所以造成了冬春季节风速较大,夏秋季节风速较小的情况,高海拔山区由于海拔较高,来风方向无地势阻挡,且易受高空风作用影响,所以风能资源较好。并且沿岸山林密布,水利资源丰富。以红河县为例:红河县年平均降雨量1340毫米,正常年降水量27.456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12.66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量4.02亿立方米。共有大小河流20多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9.8万千瓦,水能资源可开发量8.2万千瓦,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条件优越。同时,各类土壤随海拨高低垂直分布,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的不同各有差异。海拨8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属燥红土;800-1200米的下半山区属赤红壤;1200-1900米的中半山区,为红壤和黄壤;1900米以上的山区,属黄棕壤。据普查,稻田、旱地含钾丰富,含氮中等;有机质旱地丰富,稻田属中等类型,土地资源较好。
(四)热果种植历史悠久。红河谷沿线热带地区的村寨农户素有种植培育热带水果的传统,门前屋后、田间地头,或零星、或连片,都具有一定的种植、嫁接经验,并且热带水果销售收入成为了部分家庭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红河谷沿岸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经济欠发达区,随着消费水平提升,热带作物市场需求增加,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依托热果种植脱贫致富的愿望高涨。仅红河县100亩以下零星散种的柑橘有50余户3000余亩,香蕉300余户20000余亩。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为今后产业规模扩大、经营组织水平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集约化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生态环境优良。由于历史沿革,红河谷沿岸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原始生态资源,乔灌木植物占全国总数的1/4,珍稀保护树种有116种,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自“十一五”以来,依托红河谷独特的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大力实施“七彩云南生态红河保护行动”、节能减排、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森林红河”建设等重大举措的实施,使区域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12年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建设工程评审后,在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经济思路带动下,南部六县着力加大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力度,林地覆盖率进一步上升,环境污染指标持续下降。目前红河谷沿岸环境监察、信息、宣教能力达到标准化水平的城市达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达6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保护和改善农业、农村环境,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0%,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建成各级各类保护区17个,总面积276647.4公顷,环境应急响应系统也日益完善。
(六)民族文化底蕴丰厚。红河谷经济带居住有彝、哈尼、苗、傣、瑶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民俗民风多姿多彩。阿细跳月、哈尼乐作舞、多声部、采花山、磐王节等民族文化、节庆享誉中外。哈尼舞剧《诺玛阿美》、米兰世博会唱响的哈尼古歌等独特魅力的精品文化,大三弦、地鼓等别具一格的民族乐器,紫陶、锭染等独具匠心的民族工艺制作成为对外交流合作的知名品牌。以红河州为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红河州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并重,民族文化传承室(馆)、民族文化传习班等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体系建设方兴未艾。截止2014年12月,全州共有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11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36项、州级159项;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1人,其中国家级7人、省级91人、州级261人,大部分都分布在红河谷沿岸各县。
(七)旅游资源丰富。红河谷沿岸旅游资源丰富,有“三千四百年”旅游文化亮丽名片,突出抓实了“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四大品牌建设。路网、铁路、机场建设、旅游产品(商品、景区景点)建设、宾馆、酒店建设等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基础性设施滞后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特别是红河谷“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堪称世界山地生态农业典范,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以世界遗产元阳梯田、红河撒玛坝梯田和金平马鞍底蝴蝶谷自然资源为核心,以马堵山电站、蔓耗古渡口、红河侨乡马帮古城、作夫民俗村落、甲寅长街古宴、大羊街奕车风情等人文资源为纽带,红河谷旅游开发已初步具备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对照省内“昆、玉、红”旅游规划,推动州内南北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正当其时。以红河州为例:2015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61万人次,同比增长20%,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22.7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538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90亿元,同比增长20.02%,目前红河州接纳游客的地区,大部分都集中在北部,随着红河谷旅游开发的起步,可以预计,如果南北旅游联动发展形成环线,红河谷沿岸旅游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二、决战“十三五”,全面精准脱贫,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时不我待
(一)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是深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红河谷经济带各县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呈现出多区域叠加、多战略交汇、贯通上下、联通左右的开放式特点。打造红河谷区域发展中心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和省州发展战略,全力加快红河谷地区河口、红河两个接入端点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布局建设,不仅契合上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为项目资金争取创造条件,更为红河谷周边县市加快发展畅通了出口,架通了桥梁。同时,打造区域发展中心,还能更好地促进红河谷区域竞争合力的形成与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与周边区域优势互补。红河谷沿岸山高坡陡,由于河流流域环境保护条例的限制,要脱贫要发展,只能走循环经济之路。充分盘活用好荒山荒坡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种植成为必选之路。柑橘、荔枝、芒果、密多乐等乔木类果树,不仅能绿化荒山,促进石漠化区域土壤、环境改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通过热果销售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真正落实习总书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指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傍生林果种植发展的林下种养殖经济和农家乐、采摘体验、生态旅游等高附加值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将发挥效益倍增的杠杆作用。
(二)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红河谷沿岸县市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特点不同,农、工、商、旅各有定位。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打破行政区划,形成龙头带动效应,承接市场需求,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不仅能更好地推进区域合作,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有序、共生共荣的区域经济格局,还有利于促进优势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关键区域集中,示范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发展突破。在人口红利的共享期,依托区域发展中心建设,全力抓实以热带水果种植延伸发展的旅游服务业和加工工业规划,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直接解决的是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提升的是人民群众素质,改变的是基础设施滞后问题,推进的是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顺应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又符合解决群众增收需要,还能进一步修复生态环境,一举多得。同时,通过多形式的经济交流、产业延伸、技术合作、人才流动,还将为地区发展带来深层次的变革,为南部六县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动力。
(三)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是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必然要求。区域发展中心建设必将带来人、财、物、资金、技术的聚集流动,在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环保政策的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开发扶贫等措施,将有效促进当地贫困群众从素质型贫困向技能型人才、向实用型劳力、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同时富裕的劳动力资源也将为入驻企业提供用工保障。在红河县,库博、顺和、牛多乐、柏利等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土地并返聘农民在公司务工,既引进了产业,培训和锻炼了本地群众,也带动农民实现了经济收入上的脱贫,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但从长期规划的角度出发,近十万亩的规模化种植,上百万吨热带水果的销售渠道,仍是长期发展的瓶颈制约点。因此高起点在红河县规划面向东南亚辐射全州全省全国的大型热带水果交易中心,促进红河谷形成百万亩热带水果产业种植,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对接国内外旅游生鲜水果销售和农产品深加工市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平台,扩宽企业生存发展渠道是扩大再就业、促进再生产的必然之选,也是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脱贫的根本保障。同时,依托区域发展中心建设,着力引进龙头企业落户,努力推进旅游产业建设,为贫困群众创造以田入股、以房入会、以农产品入市、以文化入景的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增加服务就业机会,增加创收途径,也是促进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逐步构建贫困群众生活有保障、增收有载体、发展有出路的工作格局,必将为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区域内的贫困群众脱贫解困树立标杆。
(四)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是推动产业调整的必然要求。红河谷热区资源优势明显,绿色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在打造区域发展中心过程中,着力强化招商引资,实施大规模连片开发,着力推动产业布局优化,打造规模效益突出、区域功能显著、扩张能力较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特色农业是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工作基础。以红河县主推的“柑橘”产业为例,亩产平均为5吨,按每公斤6元的收购价计算,每亩收益3万元,是传统粮食作物土豆的10倍、玉米小麦的15倍,是传统经济作物甘蔗、木薯产业的近50倍,经济效益明显。云南柑橘主产区宾川、华宁、新平三个县的柑橘种植户依托柑橘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并逐步向周边扩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建立区域发展中心,外联市场、企业,内接乡镇、农户,强化红河谷区域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市场资源共享,紧紧抓住热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热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实际,全面依托区域发展中心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立足周边供给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结合,重点发展柑橘、芒果、香蕉等热带水果,兼顾反季节蔬菜、温带水果种植等多样性发展,构筑强化热区开发、带动半山区发展、拖动山区建设的工作格局,并着力发展一批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此推动涵盖经济、生态、旅游和文化等复合功能的新型农村农业发展新模式,必将引领带动沿线区域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是扩大产品外销的必然要求。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大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种养企业的蓬勃发展,热区资源开发也逐渐升温。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必须按照市场需求,抓实热带水果种植这一“拳头”产品。要用好红河谷农业产业生态、绿色、无污染、纯天然名片,大力创建有机产品认定示范区,立足国内紧缺的热区资源优势,依托“昆河”、“昆曼”大通道,紧盯北方市场对热带水果的旺盛需求,坚持做强、做大、做优热带水果产业,打造农业产业龙头产品,以柑橘、芒果、香蕉等热带水果为先导,唱响红河谷热带水果的知名品牌,敲开全省全国市场大门,必将为全州农副产品销售开创新的局面。同时,打造区域发展中心还将进一步促进全州农业产业与周边地区资源对接、联动,是通过搭建平台、打造基地、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抓手,也是推进外向型、区域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提升“九红”品牌市场接受率的有力沟通交流平台。
(六)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是促进科技交流的必然要求。打造区域发展中心,不仅是农产品升级换代的展示平台,更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展现平台。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支持与转换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打破自然条件限制,使农业生产、投资决策向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迈进的必然途径。借助发展中心这一平台,规范重点农业示范区域建设,培养造就的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民和农业企业家,促进的是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增加的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经营实体,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三大困境。
三、厘清思路、开拓创新,红河谷经济带建设顺势而为
盘活用好各项资源条件,坚持党建服务经济建设和扶贫开发,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坚持互联网+党建创新探索,以做大热带水果产业为基础,做强旅游产业为重点,抓牢绿色能源开发为保障,抓实热区战略性股份合作龙头企业为纽带,着力推进大型热带水果交易市场规划建设,积极构建电商扶贫机制,大力促进旅游产业和热区开发融合发展,是提升建设红河谷区域发展中心可行性的必要条件。
(一)做好党建服务经济建设和扶贫开发是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可行性的关键。以2016年基层党建推进年为契机,推进红河谷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建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提升服务能力水平。红河县提出了“12552”红河谷边疆党建扶贫长廊工程建设目标。“1”即以打造一条红河谷边疆党建扶贫长廊为目标;“2”即用“六心六化”(注释)、“五五工作法”(注释‚)两项措施解决怎么想和怎么干的问题;“55”即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建设、人才建设、作风建设五项重点工作作为推动政治功能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党建扶贫综合示范村创建、战略性股份合作经济和“明白人、带头人党员致富能手”培训基地建设、党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村级活动阵地建设、红河红机关立体党建工程五大平台作为展现服务功能建设成效的载体;“2”即在“十三五”期间,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脱贫同步,推进农村党建扶贫综合示范村创建和机关红旗党组织建设两个全覆盖。真正把政治功能这一基层党组织的魂,服务功能这一基层党组织的根,统一到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之下,形成分合有序、有机统一的整体,全力夯实党在边疆的执政基础,服务经济建设和扶贫开发。
(二)做大热带水果产业是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可行性的基础。主动融入滇中经济圈建设,依托走廊建设的带动效应壮大发展自身,必须依靠“拳头”产品来撬动市场接纳率,提升产品美誉度,拓展产品知名度。红河谷沿岸山水相连,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相近,具有共融共通的特点,全力发展热带水果产业,辐射带动红河谷地区形成百万亩热果种植基地,对接国内市场旺盛的热带水果需求,联通东南亚水果市场,成为红河谷边疆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红河县为例,50多万亩的热区土地资源现已规划发展30万亩,其中规模化推进26万亩,品种以柑橘、火龙果、芒果、香蕉、密多乐等品种为主。计划通过中长期建设发展50万亩以上,其中芒果20万亩、柑橘20万亩、其他热果10万亩。由于热带水果对种植环境要求不高,荒山荒坡等大坡度山区地带均适应种植,因此热带水果产业扩张的前景广阔,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之间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大量闲置的荒山坡地热区土地资源将成为东南亚进口芒果、香蕉等热带水果的生产替代基地。同时,由于“昆曼”经济走廊的交通主干道为高速公路,运输成本较高,相较版纳等传统热果基地,红河谷便捷的交通干道,低廉的运输成本,良好的公路配套设施成为连接东盟面向全国最好的热带水果产业化种植基地。桂昆、昆河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元阳梯田机场的兴建,滇西接滇东南通两广的临沧至普洱、蒙自至文山省内横向连接的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红河谷地区的区位瓶颈,为大宗物流、人流开辟了交通通道。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需求旺盛的市场缺口,均为红河谷做强做大热带水果产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三)做强旅游产业是提升区域发展中心可行性的重点。红河州南部六县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全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开发地方发展潜力,提升市场知名度的有力载体。随着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夯实,“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基本要素基本完备。目前,红河谷沿岸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链接产前、产中、产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产业格局是新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扩展产业空间,实现多元化转变的根本。红河县入驻的多家大型企业,都对旅游采摘观光产业做了规划并逐步实施,走的是农业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与传统实用技术有机结合,农业产业和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农业高效化、产业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是推动“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旅游新要素发挥带动促进作用的有力载体。随着热带水果产业发展、交易中心平台构建带来的人流、物流将极大地促进红河谷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昆明、玉溪的人口红利资源以及西双版纳旅游景点的带动促进作用,州内左连建水石屏、右接蒙自弥勒旅游环线的形成,结合红河谷本地的“采摘体验、健康养生、景点观光、休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红河县以哈尼多声部、乐作舞、奕车风情、长街古宴、民族狂欢节等丰富的民族歌舞文化为牵引,以万亩梯田观光、马帮古城游览和热带水果旅游采摘为核心,三大旅游板块联动规划,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将为云南省旅游产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成为新的“昆红版”旅游线路热点。
(四)抓好以热带水果交易为重点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是提升区域发展中心可行性的核心。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秩序良好、公平竞争的交易平台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中国热带水果主产区集中在北纬30度以内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选择热带水果晚熟优质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避开缅泰水果上市高峰;温带水果选择早熟品种,提前10-20天上市,就能大大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以红河县为例,柑橘产业“早、中、晚”品种搭配有序,果实采果期长,耐贮性好,能满足长途运输需求。红河谷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红河谷沿线冰糖橙、沃柑、温州早熟蜜柑等柑橘品种成熟季节比广西早15天,比重庆早30天。由于早熟,各地采购商蜂拥而至,产品远销北上广地区,并且收购价格高,带富效应明显。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红河州、玉溪市、普洱市三市州热果产业升温迅速,成为了重要的热带水果产区。但在市场销售中,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恶性竞争严重损害了果农的利益。现阶段如若在红河县(三地州交界)规划建设大型热带水果交易中心,依托现已成型的十万亩连片种植基地,将切实解决水果销售单打独斗的格局,并能够以此为依托,形成覆盖三地州、面向全国市场和东南亚,进行双向贸易的格局,打造“昆曼”和“昆河”经济走廊的中转站。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作为“昆曼”“昆河”经济走廊的搭接点红河县,有优良的地理位置优势,交通便利,能全面辐射红河谷水果产区,具有实施鲜果交易的优势条件,能充分满足沿海发达地区水果商贩对高中低档水果的采购需求,并且通过历年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销售渠道,为红河谷热果销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阔的销售空间为地方龙头企业的产业扩张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随着交易中心的搭建,还能有效带动冷藏库、包装厂等附属设施建设,推动果汁生产等食品深加工产业的形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为以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实现“抓一接二连三”的发展目标,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和倍增效应,围绕红河县打造红河谷经济带区域发展中心,辐射带动元江、石屏、建水、元阳、个旧、金平、河口等11县市形成充满蓬勃生机的红河谷经济带,使红河谷成为融入滇中,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新兴产业经济带排头兵,这也是本报告的基本立足点和宣传推动的最大核心目标。
(五)抓实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热区开发是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可行性的纽带。打造红河谷经济带区域发展中心的根本目的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因此如何组织群众,不断提高群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组织化程度,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开拓者,在带领群众走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国际化和标准化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农业龙头企业的鲜明特点是在农业产业这列火车中具有“车头”的作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者,他可以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在经营中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以红河县为例:红河县近年来引驻了具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云百草公司、库博公司、柏利公司、牛多乐公司、顺和公司等多家投资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涵盖了高原特色生物药材产业以及芒果、柑橘、火龙果等多个热区水果特色产业,目前这些龙头企业组织了近3万余户群众统一种植热区特色农产品近10万亩,已实现初步增加农产品产值8000万余元,待芒果、柑橘等水果产业进入挂果丰产期后,预计可增加农产品产值近10亿元。这些企业的引驻,改变了红河县以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东家萝卜西家菜,生产规模小,总产量也小,没有规模效益,从而也不利于农产品营销的困境。通过龙头企业统一提供种苗,并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代销,农户只负责种植和提供农产品,不仅解决了群众种什么、怎么种的烦恼,还通过品牌的集中打造,增加了农产品价值,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成为了促进群众增收的强劲动力。龙头企业的引驻还有效的延长了红河县的农业产业链,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有机地连结起来,使农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双赢。因此要打造红河谷经济带区域发展中心,必须重视引导和培育一批与农业、农民利益结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六)抓牢绿色能源深入开发利用是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可行性的保障。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发展所需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目前世界十大焦点问题之首。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有限,且易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紧盯新能源发展前沿,围绕绿色能源储量大、潜力大、污染小等优势,大力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已成为了大势所趋。目前,位于个旧市、红河县、元阳县、金平县、元江县境内,装机容量288兆瓦的红河马堵山水电站、装机容量150兆瓦的南沙水电站都已经成功建成使用,装机容量240兆瓦的大黑公水电站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180兆瓦的罗垤水电站也正在规划当中,水力电能在未来的红河谷地区必定会成为主要的绿色能源。另外,红河谷区域附近的建水县七棵树200兆瓦风电场、石屏尼白木克49.5兆瓦风电场成功投产使用,说明红河谷区域只要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也有开发风能的潜力。还有,红河县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扶贫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平均每10个平方米的光伏发电板年可供电3400度,带来经济效益3250元,经济效益明显。因此,依托红河谷区域发展中心战略规划,充分发挥绿色能源“可持续、低消耗、无污染”特性,进一步加强创新太阳能、水能、风能这三大绿色能源发展规划,为红河谷流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经济能量,力促“环保、经济”双丰收,是打造红河谷经济带区域发展中心的保障。
中共红河县委组织部
杨泽
2016年7月4日
注释“六心六化”:严修身,争当“忠心”干部,推动工作规范化;严用权,争当“公心”干部,推动工作精细化;严律己,争当“廉心”干部,推进工作标准化;谋事实,争当“实心”干部,推动工作常态化;创业实,争当“精心”干部,推动工作制度化;做人实,争当“真心”干部,推进工作绩效化。
注释‚“五五工作法”:“全包保、重服务、实督查、抓落实、严考评”的“五步工作法”和党员干部“联络员、服务员、督查员、指导员、考核员”的“五员服务要求”。